车轮上的国家:给你一个真实的美国汽车文化
规则与人性的恰当结合
感受车轮上的国度之一
初到美国,便即有机会驾车上路,感受这个“车轮上的国度”。不免照猫画虎,照搬国内那套经验来驾驶,虽然有些不习惯,却也总体并没有什么障碍,持有其他国家驾照且驾照处于有效期即可在美驾驶机动车辆。但日子久了,随着对道路规则、驾驶员行为乃至执法者的行为的接触越来越多,从最初的纳闷、苛责,到逐渐的理解、佩服,遂想要是我们能从中有所借鉴,或许对于曾经尝到甜头却又深受其害汽车经济的良性增长有些好处。
1、公共交通的理念与管理
比起中国来,美国的公共交通相比并不发达。虽然主干道上也多有公共交通,但车辆相对数量要少得多,频率也没有那么高。开始觉得美国政府吝啬,不愿意多投入点儿。
不过坐了几趟公共交通,看着司机那慢条斯理的悠闲态度,每次停车乘客不急不慌地上车、下车,乘客与司机间的家常唠嗑,似乎坐车不再是一种赶时间的匆忙,而是成了一种生活的方式。而在每家拥有一辆或数辆汽车的美国,公共交通已经不是大多数人的出行首选。
公交单次大约2美元,距离不限。第一次坐公交,听说到站前就拉座位边上的绳子,不拉司机不停车。但是,我既不认识路又担心坐过站,只知道要去的地方叫啥,还不知道站名是啥,上车就忙不迭问司机怎么走、坐几站。司机就简单一句,先坐着吧,待会儿和你说,让我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会不会坐过站。一路上,满脸严肃的女司机居然在和一位大概智力有些障碍的女孩儿聊天,就像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在闲聊,帮她算数学题,回答她的稀奇古怪的问题,让人好不诧异。还在纳闷中,司机忽然叫我,没大注意到,那个女孩儿也让我到司机那里。司机放慢车速,告诉我要去的地方在马路的对面,是在哪个楼的几层,回来的车站在哪里。不由感叹,这里的司机还真负责。
美国人把骑车当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公共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专门有地方放车子。当架着两辆自行车的公交车雄赳赳、气昂昂地在公路上行进,似乎与四周遍野的树荫完全融合在一起,似一幅田园画卷。
火车也不贵,大约按照里程分区计费。当然选择更为多样,单程、往返和全天通票等多种选择。所有的公共交通车上都有免费的时刻表,以方便那些没有时间或不便上网的乘客。回想当年,铁路占了不小的土地,也成就了以“铁路大王”为代表的企业家,甚至连一代名校——斯坦福大学的成立也与铁路大王不无关系。
2、路网建设的合规与合理
路口是在美国行驶中发现颇不习惯的地方。见惯了国内远远可见的道路车道行驶示意图,到美国一开始摸不清楚路通向何方。在行驶中,我使劲盯着路口附近道路,但道路上的箭头无奈被车一压住,就啥也看不清楚。慢慢的,发现了一点儿门道,美国的道路方向的限制,在路口颇有特点。一般而言,单独以实线隔开的道路不是左转弯就是右转弯。中间的直行线以虚线相隔。这样,即便停在路口,前面的车也是不会压着线的,驾驶员远远就能够看得清楚,提前做出判断。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的直行线大多只要在自己的车道往前即可,如果路口出现左转,必然单独往旁边挤出去一条道来。这样直行的车,只要往前行驶即可,基本无需担心开着开着还要避让前面的左转车辆。
美国道路的交通标识数量众多,远远多于国内,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优化和改进,这些标识分布和设计相当合理。在盘山的公路上,沿路不断有各种限速的标志。道路居然也是相应有倾斜,倾斜角度也各不相同,超过限速的行驶明显会感觉到离心力超出驾驶者的操控能力。而在晴天中按照限速的行驶,基本不需要担心摩擦力不够,驾驶安全系数大大提升。道路很少出现行车道突然减少的情况,只要不在行车高峰期,在保持一定速度行驶时,尽管红绿灯多,行驶者几乎可以畅通无阻相当长的距离。
美国的高速公路网密集,但无需交费。记得有人比较过,美国的油价甚至低于国内。笔者大约一算,如果不考虑油质,单从价格上价格已与国内当前价格接近。不过不要忘了,美国的高速公路是Freeway,行驶其上无需支付任何费用。便利的交通行驶条件,不仅大幅降低了用车者的费用,更使得道路拥堵、超载等现象大幅减少。即便在金融危机大幅降低政府实力的今天,Freeway上也基本不存在道路破损严重影响行驶的情况。
3、交通规则的考量与人性
美国交通标志中有一个我之前从未见过,那就是“STOP”标志。开始很奇怪,这么个标志有啥用处,要求过往的车辆到这个标志前必须停住,而不是踩一脚刹车,好不麻烦。慢慢发现,这个标志还真是挺有用的。标志是在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根据道路实际情况不同,有1个、2个、3个或4个。如果相对方向没有STOP标志,另外一个方向有标志,有标志的车必须等到另外方向的车行驶完后才能行驶。如果四方都有STOP标志,则是先到先走,道路因此很难出现死锁,即便车流量大,也会在基本公平的情况下保持道路畅通。
美国的驾照考试与国内也有不同,偏重于应用能力的考察,保持驾驶者良好的驾驶习惯和审慎的驾驶态度是考察的重点。笔试根据交通法规的内容采取三选一的方式,而且申请人还可以选择使用英语、西班牙语、中文等多种方式参加考试,与国内相比,容错率也更高一些。但是,实际道路考试是一个难点,许多申请人都经历了多次闯关方才通过。甚至有国内有几十年驾龄的出租车司机,在美国考试时也屡屡闯关失败。考试完全是真实道路,驾驶的车辆也由申请者自己安排,唯一的要求是车辆不存在影响驾驶的机械故障并拥有有效的保险。考试中,考官会要求申请者完成各种道路驾驶,对公共道路和社区道路行驶的各种情况处理都要有一定的经验。行车中并线必须回头避免没有看到盲区中的车辆,停车时与前车保持足够车距,在非必要的情况下不允许随意并线以防止影响其他正常行驶的车辆。一旦出现可能造成道路危险的误操作,哪怕只有一次,考试立即结束。
有意思的是,美国的红绿灯,似乎左转弯的绿灯要先于直行的绿灯出现,这与国内的顺序恰恰相反。于是,不仅左转弯的车辆得以更安全的行驶空间,垂直方向的右转弯车辆也在己方出现红灯时有更多时间。右转弯的车辆在确认后续没有非机动车时,需要在右转弯前提前压住右边的自行车道,以免突然右转发生的碰撞事故。红灯下的右转弯是半可半不可,即不禁止情况下可以转,但不可影响右侧行人通过马路,也不得阻碍享有绿灯路权的对面、右边或左边的车辆。美国交通标志中有一个笔者之前从未见过,那就是“STOP”标志。开始很奇怪,这么个标志有啥用处,要求过往的车辆到这个标志前必须停住,而不是踩一脚刹车,好不麻烦。慢慢发现,这个标志还真是挺有用的。标志是在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根据道路实际情况不同,有1个、2个、3个或4个。如果相对方向没有STOP标志,另外一个方向有标志,有标志的车必须等到另外方向的车行驶完后才能行驶。如果四方都有STOP标志,则是先到先走,道路因此很难出现死锁,即便车流量大,也会在基本公平的情况下保持道路畅通。
美国的驾照考试与国内也有不同,偏重于应用能力的考察,保持驾驶者良好的驾驶习惯和审慎的驾驶态度是考察的重点。笔试根据交通法规的内容采取三选一的方式,而且申请人还可以选择使用英语、西班牙语、中文等多种方式参加考试,与国内相比,容错率也更高一些。但是,实际道路考试是一个难点,许多申请人都经历了多次闯关方才通过。
甚至有国内有几十年驾龄的出租车司机,在美国考试时也屡屡闯关失败。考试完全是真实道路,驾驶的车辆也由申请者自己安排,唯一的要求是车辆不存在影响驾驶的机械故障并拥有有效的保险。考试中,考官会要求申请者完成各种道路驾驶,对公共道路和社区道路行驶的各种情况处理都要有一定的经验。行车中并线必须回头避免没有看到盲区中的车辆,停车时与前车保持足够车距,在非必要的情况下不允许随意并线以防止影响其他正常行驶的车辆。一旦出现可能造成道路危险的误操作,哪怕只有一次,考试立即结束。
有意思的是,美国的红绿灯,似乎左转弯的绿灯要先于直行的绿灯出现,这与国内的顺序恰恰相反。于是,不仅左转弯的车辆得以更安全的行驶空间,垂直方向的右转弯车辆也在己方出现红灯时有更多时间。右转弯的车辆在确认后续没有非机动车时,需要在右转弯前提前压住右边的自行车道,以免突然右转发生的碰撞事故。红灯下的右转弯是半可半不可,即不禁止情况下可以转,但不可影响右侧行人通过马路,也不得阻碍享有绿灯路权的对面、右边或左边的车辆。
4、驾驶习惯的尊重与礼让
尽管车多,但在美国,机动车对非机动车和行人的礼让已然成为一种公认的行为准则。路边有行人过街、学校的标志,要求提前减速,避让行人。一旦行人在过街时注视过往车辆,车辆一般会停下来让行人先行。甚至有时候,即便己方绿灯,如果有行人通过马路或在马路中间尚未完全通过,机动车驾驶者也会停下来让其先行。
另一方面,美国的驾驶者在遵守交通规则方面,基本上不会有更多考虑。也就是说,驾驶者不会考虑其他驾驶者不遵守交通规则。例如,在辅路进入主路时,如果车速不够强行进入,很有可能就会被主路的车辆撞上,而主路的车可能根本不会减速。此时,辅路车辆在被撞的同时可能还需承担全责。因此,在美国不遵守交通规则是很危险的。
校车在美国交通车辆运营中处于相当高的地位。不仅车辆非常结实,而且交规规定,一旦校车红灯闪亮,说明学生正在上下车,所有后边的车辆一律必须停车等待。而所有带警灯的车也享有很高的路权。与国内不同,一旦消防车、警车、救护车等特殊车辆闪灯鸣笛,所有在该行进道路沿途的车辆必须停车靠边,中间自然闪出一条道路,如果通过红绿灯,则所有其他车辆不能继续行驶,即便警车等特种车辆也必须遵守这项规定。这样,即便在上下班高峰时期,享有较高路权的特种车辆也能够很快通行,以实现快速反应。
安全带的使用在美国是强制的。只要上车,不论前排或后排,所有人员都必须系上安全带。而对于允许驾驶者驾驶车辆的类型,也不是按照车辆的载客量多寡,而是根据车辆的用途。包括皮卡在内的各种车辆,其能够搭载的乘客数量,都是以其配置安全带的座椅数量计算的。在行驶的机动车内不系安全带,是违法行为。法律要求交管部门设置监控探头监视此类行为,并鼓励其他车辆或行人对此类行为进行举报。
5、行政执法的严格与讲理
在法律至上的美国,对交通运输系统的管理也是有着严格的规定,对违法措施的处置行为多涉及经济处罚手段。例如,闯红灯罚款381美元,在残疾人停车区域违规停车也会至少被处以300美元以上的罚款。但是,严格的执法与人情味十足的执法又是同时存在的。曾经有位朋友,刚刚拿到驾照,对车况和路况尚不熟悉,被朋友要求去机场送站。但上高速时出现犹豫,导致车行缓慢犹豫。结果另一车辆驾驶员拨打“911”紧急电话,警车打灯鸣笛,跟在朋友车后,后面车辆躲得远远的,好像电影里面的警匪追击。朋友几次意欲停车均被警察制止,直至岔道口宽阔地带才允许停车。
警察告诉他,有人报案说他阻碍了车流,造成了危险或潜在危险。朋友解释确实是初来乍到,不太熟悉相关规定。在出示工作证后,警察居然没有开出罚单。还有一次,因为不了解停车牌的含义,我停错了地方。我的停车许可的权限是有时限的,虽然仅半个小时,但回来就看到一张黄色的罚单别在车上。原本想要乖乖认罚,与其他朋友聊起,说还有申诉的途径。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按照网站提示提交了申诉理由,没想到第二周就收到了交管部门的书面答复,说“姑念初犯,下不为例”,并且告知如果已经缴纳罚款,也可申请退款。
严格的执法与机动车驾驶者的好习惯是相得益彰的。尽管车辆数量众多,但是基本没有车辆会在路边随便停车,更不要说在禁止停车的地方停车了。按照不同的颜色,路边的道路会分为多种许可权限,停车上下客基本上都在停车场里面。路边乱停乱放的车辆没有了,道路的通行能力自然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轮椅无疆行天下
感受车轮上的国度之二
人性的公平与对人格的尊重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表现。曾几何时,张海迪的故事激励着我们面对困难,永不言弃。但多数类似的理念似乎已强调个人对命运的抗争为主,对创建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的宣传很少。2008年北京残奥会提出的无障碍出行理念让笔者逐渐关注到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在各个领域参与社会生活。因此,公共交通的出行便利必须服务于残疾人群体。北京地铁2号线的无障碍改造和新机场、火车站的人性化设计、部分医院开设的残疾人服务窗口,让人们切实意识到残疾人士需要受到关怀,体现了我国社会的发展。经过不断发展,美国当代社会为残疾人生活所创造的环境,已经超出了“便利”范畴,更多的是基于尊重之上的平等。而所谓“车轮上的国度”,不仅是汽车,以轮椅为代表的残疾人士的相关事业似乎也不得不提。
1、法律对残疾人的法律保护
美国对于残疾人的保护也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改进的过程。1990年的《美国残疾人法》从法律上明确并全面禁止对残疾的歧视,从法律、政策、项目、实践、程序上保证每个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造成残疾的人士都能享有均等的机会,并能够独立生活,并融入社会各个方面。
根据《1990美国残疾人法》,20世纪90年代初4300万美国人有一种或多种身体或精神残疾,而与因种族、肤色、性别、血统、宗教或年龄等遭受歧视者不同,因残疾而受到歧视的人没有法律救济的途径。该法对于歧视也给出了宽泛的定义,身心有残疾的人们持续遭遇的各种形式的歧视,包括公开有意的排斥、建筑、交通和通讯方面的障碍而导致的歧视后果,过分保护的规则和政策,未加以改进的现有公用设施及其使用,排斥性的资格标准,隔离,在各种服务、项目、活动、福利、就业或者其他机会中被置于次要地位等。根据该法,任何残疾人在寻求雇佣过程中若遭受歧视均可依法追究责任人责任,现有的公共汽车、城际交通工具或设施等必须为适合残疾人使用进行改造,而新购的各种公共交通工具必须符合残疾人使用。
相关规定还包括:餐馆不能因为残疾人可能打扰其他客人而拒绝其进入,杂货店货架高度要能够便于轮椅上的顾客自由取下货物或雇佣专员提供协助服务。如果违反法律而遭到投诉,商家往往要赔上一大笔钱。
2、残疾人士的专属公共设施
在美国,蓝色是残疾相关的专用颜色。除盲人、智障和高位截瘫等严重残疾外,残疾人持医生开具的证明都可以申领驾照。停车场里有专属于残疾人士停车的蓝色标识泊位,马路牙子涂成蓝色的一段也给机动车驾驶员远远地指明了方向。基本所有的公共场所的泊位中,都需要专门留有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士泊位。而且这些泊车位的位置最好,与办公场所距离最近,以方便残疾人士上下车,而且在有条件的地方还会在残疾人车位旁用斑马线划出一个供残疾人上下车的区域。尽管美国的残疾人士数量不少,但在其他泊位车满为患的时候,许多蓝色专用泊位却是空着。
除了私人交通工具外,所有的公共交通通道基本上都为残疾人士的通行留有专门的路径或方式。火车站上有专门为轮椅上下的专用月台,自停车场通向该月台的路径是最短的;火车、公共汽车、轮船上都有专用的车厢或座位,便于轮椅通行。如果双层列车为旅客提供餐饮服务,则必须有一节设有轮椅固定装置的车厢单独为残疾人士提供餐饮服务。
建筑物大门旁的较低位置设有残疾人士专用按钮,一按门即自动打开,无需再去拉门。卫生间都专门留有残疾人士使用的卫生用具,如果设有单间,空间比普通单间要大很多。配备扶梯的建筑物多配有直梯,电梯也在较低位置设置了控制按钮。只要具备一定规模的商场都会设置电动购物车便于残疾人购物。因此,残疾人在美国的行动范围几乎与其他人一样广。
与国内不同,美国基本见不到盲道。据说美国的盲人在出行前只需打个电话到附近的残障人士服务机构,就可以在最快时间享受到免费接送服务,而接送的成本只有修建盲道费用的二十分之一。笔者在多次会议见到一个盲人学生,手执盲杖,在其他同学帮助下参会。但离开的时候却只需要由人指引到门口便自行离去。
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残奥会第一次有智力残疾与身体残疾的运动员同时参加,也第一次吸引到世界各地的赞助。残奥会期间,举行了为期4天的第三届残奥会代表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残疾人运动领袖,针对于残疾人士相关的政治、经济主题,进行了重点讨论。残奥会的成功举行得益于相关基础设施的改进,而全美对于残疾人的关注和重视水平也得以大幅提升。
3、残疾公共服务组织的作用
除了政府外,社会机构和组织在美国为残疾人提供服务方面也颇为系统。早在1919年,美国就出现了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经过80多年的发展,美国的各种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已经从最初的以提供福利为主,转变为在日常生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为残疾人创造与健全人享有同等机会的条件。
独立生活中心(Independent Living Center, ILC)是一种典型的非盈利、消费者导向和基于社区的非政府组织,ILC为各种残障人士提供包括减少残疾影响的辅助技术服务,以及各种宣传服务,其宗旨是帮助残障人士在家庭和社区范围发挥最大潜力。同时,ILC也是残障人士的重要代言人,帮助他们向有关部门反映想法并负责执行有关政府项目。目前,全美有近500个ILC且大多由州政府提供支持。不仅如此,ILC的行政、训练及志愿者等工作人员中有70-80%为残疾人,不但降低了这些组织在服务残障人过程中的沟通障碍,更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
除了帮助残疾人更好生活和工作的范围较为广泛的公共组织,美国也有不少服务对象较为集中的协会,对各种常见甚至罕见的身体或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服务。例如,学习障碍协会、焦虑与障碍协会、精神发育迟缓协会等,为各类残障人士或身体、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专业服务。当然,面对高度细分市场的此类专项服务并不一定完全免费,一些协会在服务残障人士的同时可能通过相关保险获得费用补偿,或者接受赞助。
4、形式上不平等下的平等观
崇尚“自由”和“平等”的美国社会,对残疾人士的关心已然形成社会风尚。南北战争以来,曾经深受种族歧视阴影笼罩的美国人已经不再根据人种、国籍、性别或其他特征而“因人下药”。只要居住在这个国家,人人都依据法律享有平等权利。学生有问题可以直接向教授发问,诺尔尔奖获得者在面对初学者的发问后也会认真倾听问题后耐心作答。许多有着卓越成就的各类学家,本身也许并非美国公民。学校里、公司里,乃至政府机构,只要有才,就可以获得更大空间。例如,在一些政府办事机构,为残疾人士专门设置了前台接待等工作难度相对较低的位置。
因此,从表面看,似乎美国的残疾人可以占用或支配更多的公共资源,但这种形式上的不平等实际上是为了给本处于劣势的残疾人提供一定支持,以利于实现实质上的平等。不管是否身有残疾,或者语言不灵光,多数美国人会认为其与自己是平等的。也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为了追求实际上的平等,健全人会给残疾人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而非基于怜悯或同情。许多时候,路人并不会给予残疾人更多的关注或帮助,给残疾人更平等的感受。但是,在机场、车站或其他公共设施,一旦有残疾人出现,就会有工作人员上前提供全程全方位的服务。
5、有关无障碍经济利弊争论
根据美国法律规定,为残疾人提供通行便利的活动统称为“无障碍经济”。庞大的残疾人士相关公共设施建设虽然是法律强制要求,允许机构根据成本增加的程度申请减税,但是由于对于提供相关设备并执行维护的厂商而言却是巨大的市场机遇,不同政见者存在不同观点也就不足为奇。
支持者认为,法律对于残疾人群的特殊照顾是美国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正确选择。通过为残疾人士提供硬件基础设施的便利,占美国人口近五分之一以上的人们可以获得与健全人基本相当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些设施的设置和发展应该更为加强。
反对者则认为,美国人口的不断增长,消费水平和能力不断上升,社会公共资源总量有限。特别在一些大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的问题日益突出,继续发展下去会在方便残疾人士的同时影响健全人的工作和生活,停车泊位的大量闲置就是公共资源未能有效利用的实证。另一方面,部分反对者认为残疾事业相关厂商绑架政府行为,导致了公权的滥用和私利化,对残疾人的保护似乎变成了政治家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和借口。而且有美国专家认为,由于每年政府为残疾人提供高达几千亿美元的巨额补助,使得一些残疾人没有就业的动力,适龄残疾人就业的仅有三分之一。据美国残疾人协会估算,由于残疾人没有充分就业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1950亿美元。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反对者的观点似乎不无道理。全球资源稀缺性这一根本属性使得即便是地大物博、人口不多的美国也会逐渐面临资源可持续的挑战,经济危机破坏性影响尤为消失的情况下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手头仍然相当吃紧。但是,按照现有的美国社会文明程度,对残障人士享有平等权利的认识已经深入人心,思想的逆转几乎不可能,对外来人员入境的严格限制更能够在相当长时期内有效保证美国人的资源消费水平,对残障人士利益的保护想必在未来至少一个世纪内总体上仍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所思:
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举世瞩目,小康社会目标完成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但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更加迫切,快速工业化过程中人性的冷漠令人担忧。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在愈发激烈的竞争中,残障人士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异常艰难。尽管当代美国在残障人士权益保护上已经达到很高程度,但回顾历史,不难看出,美国社会也是经历了一个从歧视到保护,从差异到平等的发展历程。法律强制力不可或缺,群体协作力功不可没。尽管短时间内,民众意识上,中国达到美国社会的程度还有一定的难度,但庞大的人口基数、相对较低的医疗保障水平和医疗条件,使得中国的残障人士面临更为严峻的发展。除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建设和谐社会也需要更多考虑各个社会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在基础设施环境难以短期完善、快速城市化使得城市管理者公共资源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也许规则的确定、政府的引导支持和大家的共同努力有助于促使我们的社会更为美好。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