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解读 高增长背后有三大隐患

发表于:汽车用品网(www.qicheyongpin.com) 浏览次数:9462

近日,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4月新能源汽车生产4.7万辆,同比增长135%,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07万辆,环比增长149%,其中纯电动乘用车销量为1.38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销量为6923辆,那么,新能源汽车如此高增长,背后埋藏着哪些隐忧呢?总结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骗补给鼓励政策投下阴影

新能源车企骗补

为了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政府出台了多项补贴政策。得益于此,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40471辆,销量331092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

据了解,我国从2010年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据公开报道显示,2015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用于新能源市场的补贴总数已超过百亿元。据悉,只要新能源车辆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新能源汽车企业除了中央财政补贴,还能享受地方补贴。高额补贴及尚待完善监督机制,直接催生了大量“骗补者”。去年1-10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17.4万辆,而对应的上牌量累计仅10.8万辆,相差近7万辆。对此,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表示,这非常有可能是新能源车企为了骗补而生产,新能源汽车可能压根就没交到消费者手中。

新能源汽车骗补调查

有消息称,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和发改委针对新能源汽车骗补的调查结果将于近期公布。此前不久,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姆西客车”)已成为首家因“骗补”而被报道的车企,由此揭开了新能源汽车补贴光环下的冰山一角。随之,更多车企被疑牵涉其中,更多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而部分上市车企则从政府补贴中获得大笔利润,更有甚者依靠新能源汽车政策利好盘活了“僵尸”产能。

随着骗补调查结果的公示,这对政府补贴政策会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也会让下一步的政策制定出现迟滞或者畏首畏尾的局面。

二、各地政策不一致导致消费者无所适从

各地政策不一致导致消费者无所适从

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30万辆,位居世界首位,占比也首次超过1%的临界点,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由市场导入期转为快速成长期。但是,各地制定的政策却各不相同,包括补贴标准,以及受惠车型等等,都有着很大的区别。按照国家补贴标准,很多地方政府采取的是1:1的比例对消费者进行补贴,但很多西部省市却大打折扣,有的甚至只有国家标准的50%。其中主要原因是地方财政困难以及环保压力相对较小。

各地政策不一致导致消费者无所适从

就拿北京和上海来说,两地都属于环保压力和道路交通压力很大的地区,地方补贴跟国家补贴一致,但受惠车型却不一样。北京就把混合动力车型(插电式)排除在免费拍牌的车型之列,而上海却将混合动力车型(插电式)列入了免费获取车牌的车型之列。但是,上海市还是加大了免费车牌的获取难度。包括针对不同厂商的车型设置了障碍。如此一来,新能源汽车厂家就面临着要应付各种地方政策的条条框框,简直比出口到欧美还要复杂。

三、政策退坡将令消费者持币待购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程惊雷说,2015年有近3/4的新能源汽车销量集中在实行限行、限购政策的城市。有补贴、不限行、不限购是目前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

政策退坡将令消费者持币待购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会上表示,他们将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创新体制机制以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水平。第一,未来将调整补贴政策,建立遴选机制和淘汰机制。补贴政策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第二,提高补贴门槛,突出对优势企业的支持。进一步突出鼓励先进、扶优扶强的政策导向,使资金向优势企业倾斜。第三,建立补贴标准退坡机制,倒逼企业加快向市场求发展。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表示,政策造就的市场很脆弱,政策一旦退坡就会出现“断崖式衰退”。产业发展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第一个阶段的产品导入期,政策起了主导作用,但如今产业进入调整期,这时就应该实现政策和市场的融合。

政策退坡将令消费者持币待购

由此可见,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高速增长完全依赖于政策的推动。如果补贴政策包括车牌政策出现退坡,势必会引发消费者购买热情减弱,造成持币观望。加上消费者还有更多其他选择:传统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共享出行等等。难免会出现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下滑的乱象。

因此,小编认为,国家和政府应该统一政策标准,尤其是各地方的政策,只要是进入新能源汽车目录的,都应该享受补贴和车牌优先免费政策等等,当然,可以阶段性收紧获取免费车牌的条件。这样才能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健康持续发展,也不至于令新能源汽车厂商打退堂鼓,令消费者持币观望的现象出现。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