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人都在谈论任正非时,谁才是中国汽车圈的“华为”?

发表于:汽车用品网(www.qicheyongpin.com) 浏览次数:943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任正非)

随着国际业务的提升,“中国造”华为的部分专利也引来了不少同行的“仰慕”。近日,华为掏出维权剑并直接指向了“前辈”三星。

5月25日凌晨,华为在美国加州北区法院和中国深圳中级人民法院,同时提起对三星公司的知识产权诉讼。诉讼要求三星公司就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对华为进行赔偿,这些知识产权包括涉及通信技术的专利和三星手机使用的软件。

此次华为起诉三星,让一向被人扣上山寨、抄袭之名的中国制造终于扬眉吐气一把。这也让身处汽车圈的头条君自豪了一把。那么,在中国汽车圈是否有像“华为”一样埋头研发的身影呢?也成为了一个头条君关心的新话题。

事实上,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许多自主品牌已经告别了以往“抄袭”、模仿的阶段。他们在自主研发方面同之前相比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具备了将来成为汽车圈的“华为”的潜质。

为何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着足够的定力,坚持自主研发、技术先行的正途?这或许与企业的掌舵者有着密可不分的关系。

以近年来正在转型的奇瑞为例。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曾公布的国内企业在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方面的排名显示,奇瑞当时以276件专利授权量挤进2013年中国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十。

此外,据国内媒体报道在2010~2013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要竞争者中,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96件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球第三位。在发明人总数排名中,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102人居全球第四位。在每发明人平均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中,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0.94件/人居全球首位,平均有效创新效率最高。


而最近的数据显示,2015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里,奇瑞股份有限公司再居榜首。

(奇瑞汽车董事长 尹同跃)

奇瑞在技术上取得的成绩与其掌舵者的背景与奇瑞转型升级的目标密不可分。众所周知,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曾经是技术大咖出生,而奇瑞近年来开展的企业转型也是基于技术的升级展开的。2015年12月18日,在奇瑞的第500万台车下线仪式上,奇瑞宣布在战略转型第二阶段,继续通过坚持“技术、品质、国际化”打造品牌,依托“技术2.0”、“品质2.0”、“国际化2.0”三大升级,实现消费者体验的升级。而在这其中,技术成为了转型升级的首要关键词。

谈及为何要进行技术升级,尹同跃曾袒露心声,在他看来技术升级能提高品牌溢价。他表示:“我们想把奇瑞变笨,我也希望把奇瑞变笨。大家就是做技术,做品质,并通过技术来提高我们的溢价,通过品质来提高我们品牌的位置,改变Made in China的形象。”

(长安汽车总裁 朱华荣)

除了奇瑞外,近年来销量突飞猛进的长安汽车在科技创新上也可圈可点。与尹同跃一样,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也是“技术男”出生,在任长安汽车总裁之前他曾历任长安汽车技术员、室主任、发动机研究所副所长、发动机研究所所长、技术部副部长、汽车制造厂总工程师、总经理助理、汽车技术中心主任等职位。

而在履新伊始,朱华荣就曾表示长安的工作重心会放在研发上。在过去的6年里,长安汽车花费巨资为自主业务搭建形成了重庆、上海、北京、意大利都灵、日本横滨、英国诺丁汉、美国底特律等“五国九地”的研发格局。对于自主品牌来说,这样的研发版图实属难得。


而在研发的投入上,长安汽车坚持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科技创新,目前已经建成涵盖振动噪声、碰撞安全、制动性能、底盘实验、驱动系统等14个领域的国际先进实验室,拥有安全碰撞与振动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

目前,长安汽车累计拥有专利5300多项。而在国际公认的汽车研发领域292项关键技术中,长安汽车已经掌握了272项。

在2014年,长安汽车也曾经荣获过“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并成为重庆市四家获此殊荣的企业之一。这份荣誉是对公司知识产权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公司知识产权工作者的巨大鼓舞。

(吉利集团董事长 李书福)

在技术研发这场争先赛中,吉利也不甘示弱。信息显示,这家收购了沃尔沃的中国本土车企在2013年共申请了2718件专利,超过了老牌巨头戴姆勒的2500件。这充分说明了李书福和吉利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以及在技术方面正在大步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去年年末,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2016年元旦贺词中,首次喊出了吉利讲进军全球十大车企的宏伟目标,而其同沃尔沃在技术研发上的协同效应,自然会使吉利站在一个新的高度。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王传福)

此外,一直以“工程师”自居的比亚迪也在其新能源领域或者过不少专利以及专利奖。这与王传福个人的经历有关,众所周知,王传福是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出生,但是却从创办比亚迪充电电池制造商起家发展成了比亚迪汽车,并在新能源上取得了不少成就,被圈内誉为“弯道超车,技术狂人”。

在中国的汽车圈里并不缺少“华为”的存在。专利数量的多寡仅仅是一个维度而已,至于是否能成为真正的“华为”,除了需要考量企业内部是否培育了浓重的工程师文化、是否能否坚持研发先导的基本态度,更需要企业对原创和知识产权有着敬畏之心。

整体上看,虽然中国汽车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同国际汽车巨头有着不少差距,但是华为在IT领域的顺利突围,对外资品牌的反戈一击,给汽车圈的小伙伴们很大的启示。而在中国汽车产业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迈进中,也确实需要一大批“华为气质”的的企业起到脊梁作用,汽车头条也希望中国汽车企业的“华为们”也越来越多。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