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汽车深度融合 无人驾驶离我们有多远?

发表于:汽车用品网(www.qicheyongpin.com) 浏览次数:9534

无人驾驶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从国家层面到各大车企,甚至延伸到互联网公司,发展速度不可小觑,更有外媒预测中国将成为最大的无人驾驶市场。但无人驾驶真的成熟了吗?还有那些问题?本期我们将为您解读。

13.1.jpg


在全国两会提案中,“无人驾驶”话题分别被互联网领域和汽车领域代表提及,对于网联智能汽车来讲,这种在官方层面的声音和推动,更加有利于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的发展,不过,相关的声音也说明了来自互联网行业和汽车行业都在认真关注此事,也给未来这个领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值得我们深思。


据报道,来自吉利汽车的李书福、百度的李彦宏分别就无人驾驶汽车进行了提案,没有看到吉利汽车李书福具体的提案,不过李彦宏方面的提前思路比较清晰:“加快制定和完善无人驾驶汽车相关政策法规,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在这个提案的背后,可能预示着包括无人驾驶汽车在内的网联智能汽车正在逐步进入高速发展道路,包括潜力、未来格局等方面,都值得汽车行业及互联网行业思考。


完善无人驾驶法律法规


完善无人驾驶法律法规有助于官方梳理行业发展思路在无人驾驶领域,法规的思路都要领先于产品,在国际方面立法方面,也在多个国家努力下清除了障碍,2014年,在法国、德国、意大利3国的共同争取下,联合国道路交通公约(UnitedNations Convention on Road Traffic)提出了一份修正案,针对1968年联合国道路交通公约第八条“驾驶过程中,司机必须时刻自行操作车辆”进行改动,新的修正案允许司机在一辆自动驾驶车中双手脱离方向盘“驾驶”,不过要求司机必须能够随时接管操控权,这意味着自动驾驶技术被联合国相关的公约给予有条件认可了,据报道,这项公约的修正意味着联合国中的72个成员国都必须将这条修正案加入各自国家的法规。


法规是一种官方意识的体现,是代表了国家在该领域发展的框架,如果游戏没有规则,那么带给玩家不是更多自由度,而是更多投资下的戛然而止,所以,此次李彦宏提到的制定相关的政策,一方面有助于国家政策层面在该领域的认真思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更多相关利好发布。


无人驾驶汽车发展潜力无穷


《中国制造2025》中把网联智能汽车作为汽车四个战略发展方向之一,官方的思路是“到2020年,掌握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初步建立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到2025年,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建立较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体系及产业群,基本完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方面,谈到了“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化决策、自动化控制功能,使车辆与外部节点间实现信息共享与控制协同,实现“零伤亡、零拥堵”,达到安全、高效、节能行驶的下一代汽车。”


网联智能汽车或者无人驾驶汽车更多是打造生态平台,它拓展的领域远远大于智能手机领域,更包括家具、出行及社会化智能交通和智能城市等概念。


对于政府来讲,通过这样的转型获取社会结构调整,对于产业来讲,更大的生态圈意味着更大范围的蛋糕和生存空间,这些也决定了国际巨头包括谷歌、苹果等巨头在内的企业都在窥视这个领域。


汽车制造商动作过慢或沦为代工厂


无人驾驶技术应该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图片采集、图片分析采集和执行控制,通俗讲就是摄像头、计算电脑和控制器。


高清、高速摄影技术越来越发达了,通过摄像头采集照片信息也更加容易,这个问题应该不算是重大的平静,图像分析标识的技术也越来越牛了,这些也不会是重大的问题,控制技术以及相应的外围设备也越来越发达,这个问题也不是特别大,这样来讲,技术不应该成为主要的限制。


这意味着,如果互联网汽车行业在上述三个领域有着核心技术,然后找寻汽车制造商进行造车也顺其自然。


目前来看,谷歌已经很清晰提到了找整车代工的思路,2014年12月20日,AutomotiveNews题为“Google exec to speak at World Congress”的文章谈到,谷歌无人车项目主管克里斯·厄姆森(ChrisUrmson)表示,尽管谷歌掌握车辆通信数据远高于其它科技公司,但谷歌并不希望成为汽车制造商,为了让无人车进入市场,将在未来五年内与汽车行业的厂商合作,“我们正在谈判,并寻找合作商。”


在这个层面,无论是拥有百年历史的传统汽车巨头,又或者新兴的汽车制造商,都应该去反思,在未来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内,到底能够做什么事情,这点非常重要,而本次的两会或者仅仅是互联网行业与汽车行业交互、融合的开端,我们拭目以待。(凤凰)


■相关链接


何为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智能汽车,也可以称之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依靠人工智能、视觉计算、雷达、监控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协同合作,让电脑可以在没有任何人类主动的操作下,自动安全地操作机动车辆。


无人驾驶主要原理在于通过车载传感系统感知道路环境,自动规划行车路线并控制车辆到达预定目标;同时通过车载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


根据美国的专利顾问公司Lexinnova 的报告,无人驾驶汽车发展所需基本技术有9 项,即车对车通讯、巡航控制、自动刹车、车道维持、雷达、循迹或稳定控制、视频摄影机、位置估计器、全球定位系统,在上述的基本技术中,前五项技术的专利申请数量相对较多,是最重要的技术。(汽车)


国内无人驾驶发展情况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相关研究,进展如下:


国防科技大学1992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


2005年,首辆城市无人驾驶汽车在上海交通大学研制成功。


2011年7月,由一汽集团与国防科技大学共同研制的红旗HQ3无人驾驶汽车完成了286 公里的高速全程无人驾驶试验,人工干预的距离仅占总里程的0.78%。


2012年,军事交通学院的“军交猛狮Ⅲ号”以无人驾驶状态行驶114公里,最高时速105公里/小时。


2015年12月初,百度无人驾驶汽车在北京进行全程自动驾驶测跑,实现多次跟车减速、变道、超车、上下匝道、调头等复杂驾驶动作,完成了进入高速到驶出高速不同道路场景的切换,最高时速达100公里/小时,是国内无人车领域迄今为止进行的难度最大,最接近真实路况的开放道路测试。


2015年12月14日,百度宣布正式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计划三年实现自动驾驶汽车的商用化,五年实现量产。


无人驾驶汽车离我们有多远



不同于国外车企以自主研发为主,我国汽车厂商多采取与国内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研发无人驾驶技术,其中已经开始相关研究工作的企业有一汽、上汽、北汽、奇瑞、长安等。其中,2015年7月,长安汽车发布智能化汽车“654”战略,计划到2025 年建立起1500 人的研发队伍,累计投入130亿元提升无人驾驶等智能汽车技术水平,并掌握全自动驾驶技术。


无人驾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概念,但它并不是近几年才火起来的,实际上早在1939年,美国通用公司就已经向外界展出了旗下无人驾驶概念车——Futurama,而这也是无人驾驶汽车最早的雏形,但受困于当时的技术限制,使得汽车无法处理行驶中将要面临的复杂数据,所以这一“幻想”一直等到1970年计算机技术取得突破之后才算正式有了开端。不过遗憾的是,即便是这么多年走过来,无人驾驶汽车也仍旧没有完全脱离概念的牢笼,而就目前来看,即便是最乐观的估计,无人驾驶的普世至少也要再等待十个年头。


阻碍无人驾驶发展的原因有很多,但基本可以归咎于四个方面:


技术:


无人驾驶并不等同于智能驾驶,但后者却是前者实现道路上的必要铺垫,目前,利用雷达和摄像头等传感器来感知汽车周围环境,结合车载计算机联系汽车机体反馈的工况信息计算出后续控制策略,并通过发送指令使汽车完成最终操作的闭环控制已经可以精确到毫秒级别,这意味着该项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而导航系统、自动控速、自动刹车、自动安全技术等功能也已经在某些高端车型上搭载推出,也就是说,无人驾驶汽车在驾驶能力方面已经基本不存在什么大问题了,但在其他方面,比如汽车内置计算机宕机的可能、依赖进行数据共享和分析从而保证高效率的车联网的建设,还有在特殊和极端环境下系统的稳定性等等,仍旧是不可忽视的技术性难题。


安全:


无人驾驶普及起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消费者相信产品是足够安全的,虽然从理论上而言,利用计算机和传感器来处理路况的无人驾驶汽车反应速度可以成倍领先于人类驾驶者,而无人驾驶汽车对于车辆静态和行驶中的状态分析和措施采取也更加精确到位,同时其将大大优化交通效率并有效减少车辆事故发生的可能,使得车辆安全更高效可控;但不同于技术上更新的快速突破,对于大部分并不关注科技的普通消费者而言,这种观念上的解放需要很长时间的过渡才可以。值得注意的是,Google无人驾驶汽车也曾发生过事故,虽然Google官方给出的解释为当时车辆处于人工驾驶状态,因为驾驶员自身的问题引发了事故产生,但Google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被强制要求必须有两名驾驶员陪同才允许上路,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未来的无人驾驶形态当中,驾驶员将担负着监测系统的任务,而驾驶功能则完全由汽车本身来判断和施行的工作分配。



交通与环境:


无人驾驶时代的来临,光靠优秀的产品是不够的,但汽车厂商对交通环境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也就使得无人驾驶汽车不得不长期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需要面对着不同的环境变量,而目前的研究和实验可以模拟天气和路况,但却没有办法充分预估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性,以我国为例,在摩托车自行车甚至是行人都加入之后的复杂交通环境中,无人驾驶汽车识别和措施的准确程度就增加了变数,即便能够保证不发生事故,但无人驾驶智能高效的优势也无法凸显出来,同时汽车成本也会相应的大幅增加。


也就是说,在没有实现智能交通以前,无人驾驶汽车只是一个华而不实的高科技玩具,而环境变量受制于交通形态,也就是说,只要智能交通得以实现,那么环境变量的问题也就会变得规范秩序许多,但智能交通的规划与建设都需要较长的周期来进行,这也将大幅延长无人驾驶汽车普及的时间。


政策与法律:


目前有很多高端汽车已经具备了简单路况下的无人驾驶条件,但是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允许一辆无人驾驶的汽车在公共道路上行驶,事实上,事故问责的制定和相应法规的修改也是阻碍无人驾驶大规模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由于无人驾驶的普及将造成大批原本执行汽车操作任务的人群失业,这也使得政府对待无人驾驶技术的态度并不足够明朗,可以想见的是,如果政府并不认可无人驾驶汽车的意义,那么这种概念上的停顿仍将继续延长;相反的,如果政府大力推广无人驾驶汽车的话,那么智能交通的建设和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都会加速实现。


综上所述,作为极端颠覆的科技进步,无人驾驶汽车普及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来自于自身,而是取决于外界大环境的限制,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智能驾驶向未来无人驾驶的进化将会成为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绝对是一种值得的等待,因为它将是汽车智能和科技进步的终极形态,也将彻底解放人工劳力,而目前,这条代表着下一个科技颠覆的运河还尚未流通,不过它的磅礴和巨大显然已经不容置喙。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